鼓浪屿人踢足球踢进柏林奥运会-他叫陈镇和
进入柏林奥运会
- 他叫陈振和,1936年作为中国足球运动员参加奥运会 - 鼓浪屿足球精神代代相传,深深影响着青岛的孩子们
厦门二中球员参加1952年厦门市足球公开赛并获得冠军。 (厦门市第二中学供图)
厦门网讯(文/厦门日报记者吴秀军)121年前,英国传教士在青岛创办英华书院,将足球带到了厦门。 从此,现代足球在全岛兴起,足球也逐渐成为鼓浪屿文化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中,足球文化逐渐融入鼓浪屿人的血液中,也赋予了鼓浪屿人最值得骄傲的标签。
毫无疑问,鼓浪屿的足球文化是灿烂的。 这种辉煌体现在,鼓浪屿足球精神深深影响着琴岛的孩子们,让他们不仅追求足球职业化的极致,更凭借坚持不懈的精神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 作为。 这些人中就有陈振和,他是鼓浪屿人,曾代表中国参加 1936 年柏林奥运会(这位足球运动员后来加入了空军,并于 1941 年为国捐躯)。 这也是中国足球队首次参加奥运会。 新中国成立后,琴岛涌现出卓仁熙(著名化学家、我国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重要奠基人之一)、洪伯谦(我国煤炭深大竖井钻进技术开拓者)等一批杰出人物。他不仅拥有高超的足球技术,后来还成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在科技领域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事实上,自1952年英华书院并入厦门市第二中学以来,鼓浪屿足球开启了新的篇章。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以来,厦门二中传承了鼓浪屿足球文化。 不仅培养和输出了一大批职业足球人才,也让足球成为鼓浪屿人民最熟悉、最喜爱的运动。 曾经的“奇葩”,如今已成为青岛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
本期我们要聊的是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以来鼓浪屿人美好的足球记忆。 透过他们的回忆12年奥运会足球冠军,让我们再次穿越时空,领略他们独特的足球生活和鼓浪屿足球文化的传承。
记忆
月光下风雨中狂奔,物资匮乏的时代赤脚踢腿
何勇三在球场上英勇亮相。 (何龙三供图)
今天的足球运动员是在先进的设备和一流的后勤保障下进行训练的。 但回到60多年前,当时的青少年踢球是什么样的状态呢? 如果说现在的球员踢球的条件和“有钱人”一样好的话,那么可以说,当年的条件就差如一双脚了。 然而,在物资匮乏的时代,青少年似乎有无尽的精力和热情可以发泄,而足球更像是生活中一种无穷无尽的乐趣,让他们为之疯狂。
出身于厦门二中57班的程家福可以说是厦门足坛的传奇人物。 作为厦门二中培养的优秀足球人才,高中一毕业就被选入福建省队担任职业球员,后来成为福建省第一位足球运动员。 国家一级足球裁判员。 说起年轻时踢足球,程家福还记得当时浓厚的氛围:那时候每个班都有队,每年都有比赛;那时候,每个班级都有一支球队,每年都有比赛; 班级之间、年级之间都有比赛,足球似乎已经成为鼓浪屿学生的一部分。 主要运动。 一放学,整个操场就挤满了踢足球的学生。
而他的记忆中,也勾起了一幅往日的美好画面: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左右,程家福和朋友们晚上八点左右就会找个空地踢足球,那是中秋节。 ,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我们头顶,像一个大瓦数的灯泡,照亮了整个体育场。 一群少年在月光下的体育场下自由奔跑。 在山风树影的衬托下,宛如一幅水墨画。
踢足球的条件不同,但目的基本相同。 与20世纪50年代程家福在月光下踢球不同,1955年出生的何龙三在1960年代习惯了在雨中跑步。 这位出生于鼓浪屿、后担任福建省队队长近十年的二中知名校友,心中珍藏着一幅年轻时冒风雨的英雄气概的画面。年龄。 对于何龙三来说,那是一个无忧无虑的时代,每个人都对足球有着难以言喻的热爱。 除了每天放学后用灵活的双脚扛着球穿过街道,何龙三和一群年轻的高尔夫球手更喜欢在风雨交加的球场里打球,甚至在雷电交加的时候。 他们对足球的热爱使他们渡过难关。 吴植:“我就是喜欢在雨中奔跑的感觉。”
事实上,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些热爱踢球的青少年没有一双球鞋可以穿,甚至赤脚踢球。 如果没有良好的场地或良好的足球,一双双娇嫩的脚常常会出现皮肤破损或脚趾甲脱落的情况。 然而,对足球的热爱让他们很快忘记了痛苦。 “那时我还年轻,伤口愈合得更快。” 程家富笑着说道。 那个时候他真的一点都不怕痛。 当他代表学校参加比赛时,他只穿校服和运动鞋。 何龙三也经历过这一点。 他说,即使他在20世纪70年代加入省队,球员每年也只发两双球鞋,职业球员很快就把鞋子穿坏了。 “它们都被修理过并且破旧了。 以后再补吧。”
遗传
足球人才不断执教,母校老将积极弘扬足球文化
程家福(左一)参加世界华裔退役军人足球邀请赛。 (何龙三供图)
鼓浪屿足球的辉煌是一代代体育工作者和足球教练员共同创造的。
作为一名职业球员,程家福在省队退役后前往武汉体育学院学习。 1966年,他选择回到鼓浪屿人民小学担任体育老师,并将余生奉献给鼓浪屿和厦门的足球事业,直到1990年退休。 盘点自己带出的足球人才,程家福表示,顶尖足球运动员至少有50人。 他们大多已成为各省市的主力球员。 一些职业球员退役后继承了他的衣钵,为鼓浪屿乃至厦门足球培养后备力量。 。 其弟子中,如入选国家队的王杰夫、本土资深教练高明、厦门足协副秘书长林立斌等,都在厦门的足球事业中继续努力。
1980年何龙三退休后12年奥运会足球冠军,直接回到母校厦门二中,担任体育教师直至退休。 在厦门二中执教期间,担任校足球队教练,率队连续十八次夺得厦门U18中小学生足球冠军。 自1992年福建省恢复中学生足球比赛以来,厦门二中仅丢过一次冠军。 不仅如此,在何龙三的调教下,厦门二中还向厦门蓝狮青年队输送了多名球员。
今年已经82岁的郑梦雄,虽然没有程家福、何龙三那样辉煌的职业经历,但这位老人也是很多二中校友心中的模范教练。 年轻时,郑梦熊没有机会成为校队主力球员,但他对足球无比热爱,疯狂练习自己的“黄金左脚”,只为成为校队一员。 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回到鼓浪屿从事自己喜欢的足球教练工作,培养了很多人才。 1984年,厦门二中率先组建女子足球队。 第一位教练是郑梦雄,他也是何龙三的教练。
事实上,鼓浪屿足球文化的传承不仅体现在一代又一代优秀球员足球生涯的接力上,更体现在老校友利用自己的残余能量更大程度地弘扬和普及足球文化。 对此,1989年成立的厦门英华校友足球俱乐部可谓传播足球文化的“功臣”。 俱乐部老校友程家富、邓光兴、叶莉等前职业球员甚至组建了英华老兵足球队,经常出差参加比赛,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
作为俱乐部的创始人之一,程家富这几年每个周末都会和一些老同学一起玩。 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身体健康的恢复,他已经很少再打球了。 但他仍然每周都会回到鼓浪屿与老朋友相聚,大家总会有说不完的足球话题。 在他看来,俱乐部和老队员不仅连接了海内外校友的感情,也很好地弘扬了鼓浪屿足球文化。 他们还邀请了国家女足最辉煌时期的队员来青岛与老队员进行一场友谊赛。 “当时鼓浪屿体育场挤满了人。” 程家福回忆,岛上居民纷纷前来观看,大家对足球的热情达到了顶峰。
有趣的事实
橡胶球、汽车修理店和迈尔斯鞋
事实上,在20世纪50年代和1960年代,鼓浪屿的孩子们没有像样的足球可以踢。 据鼓浪屿老居民李世伟介绍,当时打的球是球体一半红、一半白的橡皮球。 这个橡皮球也需要充气才能踢。
当时龙头路附近有一家自行车修理店,生意非常好。 由于橡皮球不耐踢,经常会破裂,孩子们只好找自行车修理工,用补胎技术来修理橡皮球。 橡皮球玩了一会就没气了,得去找他充气,充气要花几毛钱。
谈起当时踢球的情况,李世伟回忆说12年奥运会足球冠军,几乎所有人都打赤脚,只有少数人能穿鞋。 由于赤脚踢球,脚难免会受伤,但踢球的快乐似乎冲淡了痛苦,几乎每个人都不会在意这些事情。 20世纪60年代,流行一种叫做万里鞋的鞋款,人们踢足球时都会穿着万里鞋。
当时鼓浪屿的足球氛围非常好。 经常举行友谊赛。 鼓浪屿体育场挤满了居民,大人和小孩经常去观看比赛。 当时,鼓浪屿的洪莫西和程家福都是家喻户晓的足球明星。 他们在赛场上奔跑的英姿让很多人至今难忘。
两名中小球员在赛场上的英勇亮相。 (厦门市第二中学供图)
同步
近年二中足球荣誉
●2015年
高中足球队在全国中学生足球锦标赛中获得亚军。
●2016年
初中足球队荣获中国初中男子校园足球联赛总决赛冠军、中国中学生足协杯亚军、全国阳光体育大会足球邀请赛亚军。 高中足球队在厦门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中获得亚军。
●2017年
2月,在中国中学生足协杯比赛中,高中足球队获得亚军,初中队获得季军; 8月,高中足球队获得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总决赛第四名,学校U16足球队获得第五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总决赛冠军。 德国U16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赛第四名; 9月,学校足球队代表福建省参加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中学生男子足球决赛,获得第七名。 是唯一一支进入福建省大学、中学三大足球队的球队。 进入决赛的球队。
●2018年
2月,高中足球队获得中国中学生足协杯亚军。
赛事直播
录像回放
体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