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球的历史与基础知识:起源、发展及规则介绍
排球运动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那么你知道排球运动的历史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排球运动的相关知识吧。
排球基础知识:
排球是球类运动之一,起源于美国。
它是由美国马萨诸塞州霍利奥克基督教青年会秘书威廉·摩根于 1895 年 2 月 9 日发明的[1]。
最初,人们站在网球场网的两侧,来回传递篮球,参与人数和击球次数没有限制。
比赛时网高为1.98米。
这就是排球运动的雏形。
1896年,第一次公开比赛在美国斯普林菲尔德体育学院举行。
标志牌
标志杆为两根弹性杆,长1.8米,直径10毫米,设于网两侧,高出网80厘米。进攻时,如果排球击中标志杆或从标志杆外穿过网,即为犯规。
自由人
自由人的设立是国际排联在1996年女排世界大奖赛上试行的一项规则,至今仍在使用。自由人的作用是加强防守,实现攻防均衡。
新设立的自由人是防守专家上海暑假网球培训班,可以在后排进行任意换人,帮助球队防御对手的进攻。自由人不允许发球、拦网或绕到前排,因此通常由身材矮小但敏捷的球员担任。
自由人可以自由替换,为了便于区分,自由人将穿着与其他队员不同颜色的服装。
排球换人规则
教练可以在比赛期间站着向队员发出命令,但必须呆在特定区域。
包括自由人的替换,教练员每局共有6次替换球员的机会,替补球员可以替换首发球员,也可以再次被同一球员替换。
排球运动的特点
受到广泛欢迎
排球场地设备简单,游戏规则容易掌握。
既可以在球场上打球训练,也可以在一般空地上打球,运动量可大可小,适合不同年龄、性别、体质、训练程度的人。
技术全面性
规则规定,每位球员必须轮换位置,既要到前排扣球、拦网,又要到后排防守、支援。
它要求每一位队员必须充分掌握各种技术,能胜任各种位置。
技术含量高
规则规定,比赛过程中球不能落地,不允许连续握球、击球。
排球运动击球时间短、击球空间多变,决定了排球运动的技术要求高。
激烈对抗
在排球比赛中,双方的攻防转换总是在激烈的对抗中进行的。
在高水平比赛中上海暑假网球培训班,对抗的焦点是在网前扣球和拦网。
一场比赛,往往需要六七轮对抗,才能分出一分。
比赛级别越高,竞争越激烈。
技术的二重性
排球是一项可以用各种技术来得分或失分的运动,在决胜局中,这一点更加突出,所以每一项技术都具有进攻和防守的双重性质,因此,技术必须既具有攻击性,又具有准确性。
严谨的集体
排球是一项团队运动,除发球外,其他活动都需要通过团队合作进行。
如果没有紧密的团队合作,即使是最好的个人技术也很难发挥出来,更不用说战术效能了。
团队级别越高,团队合作就越紧密。
中国排球发展简史
1. 中国排球的崛起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不断渗透到中国,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不例外。
许多西方竞技运动逐渐在中国发展起来,排球就是其中之一。
据一些体育史学家称,排球运动于1905年传入中国。
排球运动刚传入我国时,原来的名字叫“团队球”。
我国首先在华南、华东、华北地区开展此项活动。
华南地区:1905年,排球运动首先在广州南五中学及香港皇仁书院开展。
1913年远东运动会参赛选手徐敏慧(广东人)积极推广排球运动。
将此项活动推广至郊区县、乡镇、村庄。
一年后,排球运动已成为广东青年农民、工人喜爱的运动项目,全省几十个县市广泛开展排球运动、举办比赛,发展速度令人惊叹。
在此基础上,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排球运动员和著名的排球队,并组织了一个体育协会——广东省排球联合会。
华东地区:上海是我国较早开展排球运动的城市之一。
1908年,北美基督教青年会派遣艾克斯纳博士来华,担任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体育部主任,在基督教青年会体育训练班教授和引进了包括排球在内的多种体育项目。
1912年至1924年,基督教青年会通过举办体育官训练班来推广排球运动,十二年间共培养了九批体育教师和体育干部,其中一些人后来成为各地推广排球运动的骨干。
除上海市外,华东地区排球运动较为发达的地区还包括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
福州市基督教青年会官员潘竹孙是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体育干事培训班学员。
他把所学的排球知识、技术和练习方法带回福建上海暑假网球培训班,为福建排球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华北地区:早在1910年以前,少数教会学校已开展排球活动,但尚未成为一项竞技项目。
直到1914年在北京天坛举行的第二届华北运动会上,排球才正式被确立为比赛项目。
排球比赛在第二届华北运动会上首次举行后,停办了十年,直到1924年第十一届华北运动会才恢复,可见排球运动在华北的发展有多么缓慢。
但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排球运动在华北地区的发展已不再局限于少数大城市。
排球运动传到山东半岛烟台、青岛等地,这些地区也举办了不少比赛,为排球运动的推广和普及做出了贡献。
2. 六人排球的实施
1900年至1910年间,排球运动传入印度、中国、日本、菲律宾等亚洲国家。
由于当时亚洲各国的室内体育场馆条件远不如美国,所以来到亚洲的基督教青年会体育秘书根据亚洲的具体情况,引进并教授室外16人制排球运动。
亚洲前三届远东运动会排球比赛均为十六人制。
1919年第三届远东运动会后,比赛规则进行重大修改,由十六人制改为十二人制,场地由90×45英尺缩小为80×40英尺。
1927年,十二人制改为九人制。
九人排球比赛一直持续到1949年。
长期以来,九人制排球运动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各国十分流行。
20世纪50年代,世界最高水平的排球比赛均采用六人制。
例如: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的首届男排世锦赛、世界青年联欢节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均采用了六人制比赛。
为了适应国际比赛的需要,中国开始学习六人排球技术和比赛规则。
1950年7月,中华全国体育联合会在北京清华大学举办全国体育工作者暑期学习会。
学习会上,北京大学林启武教授向全国体育工作者介绍了六人制排球比赛规则和方法。
经过学习了解,参加学习班的100余人对六人排球运动产生了兴趣,掌握了六人排球运动的基本知识。
这些训练班的学员们,成为六人排球运动发展的“火花”。
同年8月,于吉刚、闫伟仁在《新体育》杂志上撰文,详细介绍了六人制排球的比赛规则和简单的攻防战术。
1951年5月,林其武教授又撰写了一篇论述六人排球的特点和打法的文章。
基于对六人排球的初步认识,中国排球界随即把焦点集中在六人排球和九人排球的区别上。
由于两者在规则和技术演奏方法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探索规则、研究技术就成为这一阶段各项学习活动的中心内容。
这对当时中国学习六人排球以及由九人排球向六人排球过渡有一定的帮助。
排球界很快进入了边学边做的阶段。
3. 建立层级结构并培训教练
为了提高我国排球运动水平,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提出了各方面向苏联学习的口号。
苏联推行的体育制度是当时中国学习和借鉴的重要方面之一。
具体来说,就是学习和借鉴苏联的体育竞赛等级制度以及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的等级制度,并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不断修改和完善。
这有利于调动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奋斗。
1956年4月,国家体委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员和裁判员等级制条例》(草案)。
规则规定,运动员级别分为熟练运动员、一级运动员、二级运动员和三级运动员;裁判员分为国家级裁判员、一级裁判员、二级裁判员和三级裁判员。
它还规定了达到各个级别的具体条件、徽章和证书。
1958年6月21日和1958年7月11日,国家体委两次修改等级制度,制定了《排球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具体规定了各级运动员取得称号的标准。
1958年6月21日,国家体委首次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练员等级制度》(草案)(注:此草案未实施;1963年5月10日,国家体委公布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练员等级制度》,但实际上也未能实施)。
总之,中国排球界没有盲目地照搬苏联的经验和体育等级制度,而是吸收了其精髓。
4. 加入国际排联
新中国排球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青年联欢节等排球比赛和赛事后,中国排球队的青春活力和独特技术引起了国际排球界的关注。
中国排球协会成立于1953年,张志怀任主席。
1953年11月,张志怀、马奇伟代表中国排球协会出席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召开的国际排球联合会执行会议。
1954年1月11日,国际排球联合会正式承认并接受中国排球协会为正式会员。
1956年8月,国际排联主办的第三届男子、第二届女子世界排球锦标赛在法国巴黎举行。
国际排联已正式向中国男、女排发出邀请。
中国排球协会非常重视这次学习和训练机会,于1956年2月通过选拔组建了国家男、女排队。
工作组于7月14日至8月9日在上海、北京进行训练,并访问了苏联、保加利亚和民主德。
其间,男、女队各进行了11场比赛。
中国男、女排还参加了在保加利亚举行的四国排球联赛。
参赛国包括中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
这几场比赛是中国队备战巴黎锦标赛的赛前训练。
8月30日至9月12日,来自17个国家的女排和24个国家的男排齐聚巴黎参加此项赛事。
本届世排锦标赛参赛球队数量为历届之最。
5.发球革命和拦网规则的修改
1957年,广东男排在当时举行的全国排球甲级联赛中,根据排球比赛的对抗规则和球队的具体情况,大胆使用了勾发球技术。
在实践中,他们通过系统、严格的训练,摸索出了一套运用强力发球的规律。
他们将发球、接发球训练的比重扩大到整个技术训练的60%左右,保证了发球、接发球训练的量,发球得分增加,一传失误减少,进攻优势明显。
1957年,广东男排从全国6强之外一跃成为全国3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强大的勾发球。
1958年全国甲A联赛,广东男排由1957年的第三名上升至第二名,强有力的发球依然是他们取胜的“法宝”。
在广东队的带动下,大力发球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不仅甲A球队普遍采用,乙B球队以及各参赛队也纷纷采用;不仅男队采用,女队中也有不少队员采用。
这一时期来华的外国队,面对中国队的强势发球和进攻,无不吃亏,一局比赛,他们首攻就丢18分左右,最高的能丢25分。
当强力发球技术还处于萌芽阶段时,另一种极具攻击性的发球技术——过手飘球技术也应运而生。
国内最早使用这一新技术的人是上海“红队”(即上海体育学院竞赛指导队)的龚俊平。
当时上海“红队”和上海“蓝队”都以发球强劲著称,除了发球强劲以外,龚俊平的上手飘球也是红队得分的重要手段。
赛事直播
录像回放
体育资讯